蝉鸣渐歇,暑气犹存的八月初,就这样带着夏末余温的日常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关于“养老金融”的故事,从不写在宏大的报告里——它藏在菜场阿婆婆攥着零钱的皱纹间,飘进社区棋牌室此起彼伏的笑谈中,甚至,悄悄爬上李大爷那张终于学会手机转账后得意的脸。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暖烘烘的“生活账”。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把金融“大课题”,拆解成了街坊邻里能触摸到的温暖日常,实实在在往“养老+金融”里填着生活味儿。
以生活温度织就养老守护
老街上的张奶奶,最近逢人就念叨“家门口突然像开了‘便民小站’。” 郫都支行在社区里设的适老服务点,把磨刀、理发、义诊一股脑儿搬到了社区。磨刀师傅的砂轮转得“嗡嗡”响,钝了的菜刀、剪刀 “重获新生”。理发师傅跟着老人唠家常,趁着剪头发的功夫,就知道了老人们爱吃啥、爱去哪儿遛弯儿。义诊的医生更像 “健康管家”,量血压时还不忘叮嘱 “早上别多早就出门” 。
这些看着琐碎的事儿,却戳中了老人们的“生活痛点”。对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来说,跑远路找磨刀摊、理发店,折腾不起。去医院挂个号查身体,更是麻烦。成都分行把金融服务的 “触角”,延伸到生活服务里,让养老金融不只是账户里的余额,而是能剪头发、能磨剪刀、能问健康的“身边事儿”。这背后,是民泰在琢磨适合老人们的生活“温度”,得先解决老人的 “小麻烦”,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反诈宣讲也没端着“讲课”的架子。郫都支行员工用四川方言 “摆龙门阵”。“接到‘孙子借钱’的电话,先视频看哈真假!”“说‘保健品包治百病’的,莫去和他搭白哟’!” 老人们听得哈哈大笑,抢答“三不一要”口诀时,嗓门比谁都大。这种“接地气” 的反诈,把金融安全知识,变成了老人能记住、会活用的 “生活经验”——毕竟,守护住老人的 “钱袋子”,才是养老金融最基本的 “安全感” 。
借文化温度熨帖晚年岁月
社区的热闹里,还有股“老祖宗的味道”。四川农耕文化里的 “估膘”民俗,被郫都支行搬回了社区广场。“5个人一组猜猪肉重量,猜对拿走!”一声吆喝,老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老人眯着眼摸猪肉,“这得有5斤吧!”。这场面,让年轻人也跟着凑上来:“原来我们四川还有这老传统!”
非遗手作更像个“时光机”。老人们捏着漆刷,在扇面上慢慢晕染色彩,手抖了就停下来歇会儿,郫都支行员工跟着一起研究“怎么让颜色更匀”。等漆扇做好,老人捧着自己的 “作品”,像捧着宝贝,这是和老手艺“对话。郫都支行想得明白:养老金融,也该给文化留个位置。这些老手艺,能让老人找到 “年轻时的劲儿”。在慢悠悠的创作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也是“养老”该有的模样。
古法养生活动里,老中医讲成都湿气重咋喝汤、选艾叶泡脚的时辰,带着老人们做艾灸、按穴位,“足三里按对了,走路都带劲!” 蒋大爷试过之后,当场跟邻居分享“诀窍”。郫都支行不是搞“噱头”,是看准了老人对“健康养老”的刚需——金融要服务养老,就得连健康这块儿也“兜住”,让老人少遭罪,才能踏实过日子。
靠协同温度联通养老生态
民泰的“烟火气”,也飘进了企业园区。郫都支行推出的“营销合伙人”模式,把客户经理和柜员“绑”成小队,跑了20多家企业、钻进好几个社区。他们像“金融探针”,企业缺资金升级养老食品生产线,就推“知识产权质押贷”。社区需要金融服务进家门,就带着“移动服务包”教老人用手机银行——把 “养老金融” 拆成企业能借力、居民能受用的 “具体事儿” 。
企业车间里,客户经理和厂长聊 “养老产业咋借金融发力” ,社区广场上,柜员教老人“点手机查养老金”,教宝妈“给孩子存教育金顺带规划养老”。这头连着企业想发展养老业务的“雄心”,那头系着老年人过日子的“踏实”。支行用“合伙人”模式,把金融的“线”,一头缝进企业发展,一头织进居民生活,让“养老金融”不再是飘在空中的概念,而是能让企业“活起来”、让居民 “暖起来” 的实际动作。
成都分行行长关启亮说:“养老不是‘凑热闹’,是想让大家看见,适老服务该长什么样——得有社区里的生活气,得有老传统的文化气,得有企业里的拼搏劲儿,得真真切切当居民的‘金融贴心人’。” 这才是“养老金融”该有的“民生温度”——不是华而不实的数字游戏,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踏实守护。当金融机构能弯下腰来,看清养老金存折上的老花镜压痕,数准菜篮子里的鸡蛋价格,那些精准的“算法模型”才算真正读懂了“民生”二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