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金融文化

在语言的荒原上栽种绿意

发布时间:2025-11-19

 深夜整理孩子作业,看到她用“秋高气爽”形容秋天,我一时竟想不起比“绝绝子”更贴切的赞美。这瞬间的语塞,像一记警钟——当我们习惯了网络热梗的喧嚣,是否正在丧失正常说话的能力?
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我比大多数人更知文字的分量。一纸函件能筑起信任高墙,一份方案可掀起合作波浪。我们似乎正经历一场语言的降维,曾需要严谨周密的专业表达,如今常被“绝了”“yyds”等网络热梗替代。以往书面语中那份含蓄得体的分寸感,也正在被“这太炸了”式的戏谑直白所冲刷。当语言贫瘠至此,我们真的还能精准传递思想、维系专业形象吗?
语言是思维的河床,河床干涸,思想的流水怎能丰沛?古人早留下智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诗经》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再到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些穿越时空依然生辉的语言,承载着怎样的审美与深情?
反观当下,“yyds”取代了所有赞美,“破防”概括了一切感动,“躺平”消解了全部努力。当我们用这些速食词汇思考,思维也必然走向扁平,就像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味蕾会退化,长期使用贫瘠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也会双双萎缩。
语言如镜,映照专业素养,更照见尊重之心。而作为母亲,我的焦虑更深一层。孩子课本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动,转身却听见父母用“我emo了”表达疲惫,用“摆烂”面对困难。这种割裂中,孩子将习得怎样的表达方式?又将建立怎样的审美趣味?每个家庭都是抵御语言粗鄙化的最后堡垒,每位父母都是孩子语言审美的守门人。
或许我可以从此刻开始改变,在工作和生活中,把“666”换成“独具匠心”,把“无语”换成“值得深思”,多看一些书,多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少发一条碎片消息,让专业在得体的语言中彰显。在家里,我可以和孩子玩成语接龙,一起朗读诗歌散文,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形容朝霞,用“腹有诗书气自华”鼓励读书,让优美的汉语言成为家的底色。
语言生态的重建,终究是内向的修行。它不在于高声呼吁,而在于我们每一次开口前的片刻思考,是选择那个更精准、更优美的词,还是屈从于便捷的粗糙。当我们口齿生香,内心便不易感到荒芜;反之,若言语无味,思想也恐将随之贫瘠。
 
来源:办公室
作者:申苗苗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