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德元帅故里四川仪陇,嘉陵江的水流了千年,而比江水更绵长的是这里的蚕桑记忆。如今,一根银丝正串联起千年蚕桑传统与现代产业文明。这场由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与返乡企业家共同执笔的“三产融合实验”,正在改写“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千年叹息。
银丝溯源:一个返乡企业家的产业革命
深耕服装行业近三十年的许先生带着技术与资源返乡,在仪陇开启“桑蚕逆袭”。2019年是决定性时刻——当许先生的自动化缫丝生产线投产,打通“茧到丝”关键环节,让仪陇首次实现“蚕茧进,成衣出”的全流程闭环。如今这条串联起8000亩桑园、600名工人,297户蚕农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2亿元,相当于把每颗蚕茧的价值放大了17倍。
银丝镀“金”:一场与蚕宝宝的时间赛跑
蚕桑产业最残酷的规则在于:蚕不等人。一但错过最佳收购窗口或资金不足,不仅影响当年原料储备和生产计划,更将严重挫伤蚕农积极性。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南充阆中支行用“数据+担保”组合拳,验证分析企业财务数据,引入当地政府农担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快速为其匹配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将放款周期压缩至72小时,向许先生公司发放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茧本钱”不仅解决了公司收购的资金缺口,更间接稳定了蚕农预期——“茧子还没结,钱已经等在地头了”,农户老张的话道出了金融助力的关键。
银丝生辉:一串三产融合结出“共富茧”
在仪陇的产业账本上,这笔金融投入正产生乘数效应。公司生丝良品率提升约15%,接单周期缩短约16天。不仅如此,297户蚕农签约蚕茧溢价收购5%-10%,户均增收约1.7万元。公司在收购、加工旺季临时用工需求增加,季节性用工峰值达2800余人,留守妇女占比60%,有效带动了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
当金融不再只是账簿上的数字,而成为缝合城乡差距的银线,仪陇的故事便有了样本的意义。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正在实践的,恰是一种“产融共荣”的新范式——不是简单的“放贷”,而是用金融编织一张“企业当龙头,农户做股东,银行成管家”的振兴之网,在这张网上,每根银丝都闪耀着共同致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