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旁的金融答卷:嘉兴建行精耕“五篇大文章” 赋能高质量发展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红船旁国有大行践行金融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核心使命。”建设银行嘉兴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曹凡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该行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方向。依托嘉兴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独特优势,嘉兴建行以“专业深耕+数字赋能+生态共建”为路径,推动五大领域协同发力,截至2025年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41亿元,较年初新增176 亿元,用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沃土。
科技金融:科创改革试验区的“全周期陪伴”
“从300平方米厂房到5000平方米研发基地,建行的支持从未间断。”浙江某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嘉兴建行科技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这家专注工业传感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2017年成立之初便与建行结缘,从初期的承兑汇票业务到如今几千万元的授信支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这种“全周期陪伴”正是嘉兴建行科技金融的核心模式。针对科创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需求变化,该行打造“培育成长服务—链群支撑服务—量身定制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对初创期企业,推行善新贷、善科贷等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业务,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评法等评价评估工具,联动相关股权投资子公司和外部投资机构,耐心培育企业成长壮大;对成长期企业,充分发挥建行供应链金融传统优势,赋能上下游、服务产业链发展,既提供“资金+资本”的一路陪伴,也关注“企业+个人”的共同成长,助力企业跨越发展关键期;对成熟期企业,关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协同、补链强链等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专属服务方案,发挥牌照丰富优势,调动全集团资源,一户一策提供全产品布局、一体化协同的综合金融服务。
数字化工具破解了“轻资产融资难”痛点。该行研发“技术流”科创评价T级评价工具,通过“一张视图”展示客户基础信息和全量技术指标、全量金融指标、风险判断等全维度信息,构建科技信用评分模型,让技术“变现”更高效。嘉兴某电气有限公司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因研发投入大、现金流不足陷入融资困境,嘉兴建行通过“技术流”评价模式给予足额信用额度,助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生态共建延伸服务边界。联合市经信局、民营经济促进会、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股权投资机构等搭建“科创金融生态圈”,共同举办“创客中国”嘉兴赛区活动,定期举办“资本对接会”,促进“资”“智”对接;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与当地市场监督局共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提升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含金量;与嘉兴智慧产业园等建立伙伴银行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政策申报+上市辅导”一站式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216亿元,较年初增长19.10%,落地全省首单知识产权内部评估和线上质押登记融资业务并持续推进,累计为17家开展此类融资业务,在辖内7个支行完成落地。
绿色金融:生态嘉兴的“双碳实践”样本
海宁水上光伏项目的波光粼粼,西塘镇整治后的清水潺潺,见证着嘉兴建行绿色金融的实践足迹。作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行,分行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嘉兴能源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展示建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活水”滋养绿水青山。
海宁第一个水上及堤坝光伏项目是海宁市政府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加快海宁全域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尝试。分行下属海宁支行主动与项目方对接,通过信贷支持促使项目早日落地。
作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行,分行下属浙江长三角支行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金融足迹涉及乡村振兴、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等重要领域。“绿色贷款+乡村振兴”模式信贷支持的西塘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浙江省分行列入其与省农业农村厅的战略合作签约项目;与天凝镇政府开展的整镇合作,被浙江省分行列入全省十大建行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还先后支持了嘉善县罗星街道农业提升项目,助力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万元千斤”工程的持续推进;成功支持西塘镇农田及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助力推动西塘镇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为集中土地运营、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宜业”未来乡村注入“金融活水”,助推共同富裕。被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评选为首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银行分支机构。
分行绿色金融为推动绿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规模支持,以金融“底肥”育“绿色良田”。
普惠金融:民生温度的“数字赋能”实践
6月27日,建行嘉兴分行采用“善新贷+政府性担保” 模式,为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000万元,在这家科技型小企业“缺水少电”的情形下,将企业的“技术流”变成了“资金流”,用金融活水滋养企业成长壮大。
“数据+场景”重构普惠服务模式。该行持续深化“惠懂你”APP4.0版本应用,整合纳税、社保、流水等数据,实现“无感授信、按需提款”,截至2025年6月末,该平台服务嘉兴小微企业超1.58万户,签约突破243亿元。
“圈链群”服务提升覆盖面。一方面拓展重点行业市场,在已经形成的水果、粮油、毛衫等行业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行业细分市场,深化服务制造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形成了“普惠+园区”、“普惠+乡村”、“普惠+市场”、“普惠+社区”等多种模式,另一方面,深入对接工商联、市场监督管理局、行业协会等机构,2024年联合工商联推出“亲清惠商贷”、“惠市贷”,为辖内优质商协会、专业市场的小微企业给予专属信贷产品,解决资金需求。
减费让利传递金融温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2.76%,较2022年下降110BP。建立“普惠金融专员”制度,在网点配备专职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产品对接等服务,实现乡镇服务全覆盖。
养老金融:“懂老适老”的“温情服务”生态
“手机银行关怀模式字体大、操作简单,还有免费短信提醒,太适合我们老年人了。”在嘉兴建行营业部,李大叔的夸赞道出了众多老年客户的心声。该行以“养老金融专业银行”建设为目标,从产品、渠道、服务三方面发力,构建“有温度、更懂老”的养老服务体系。
适老化改造细节见真章。制定“尊老敬老”特色服务方案,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推出5000元以上账户变动免费短信提醒服务;手机银行上线关怀模式,优化界面设计、放大字体显示,配备24小时智能客服,支持语音交互 。在全市68家网点配备爱心座椅、放大镜、轮椅等便民设施,设立“老年服务窗口”,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
产品体系满足多元需求。全面发力养老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优化社保卡服务,发卡量突破11.1万张,激活率达77.6 %;第二支柱提升养老金管理能力,企业年金托管规模超1.2亿元;第三支柱推进个人养老金账户建设,累计开户超3.8万户,提供储蓄、基金、保险等四类产品选择。针对老年群体风险偏好,推出“安享系列”稳健型理财产品,销量突破2774万元。
跨界服务延伸关爱触角。联合社区开展“数字适老课堂”,2023年以来举办培训54场,帮助 1650余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展“防诈骗宣传进社区”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老年群体风险意识。在南湖区试点“金融+养老服务”模式,联动养老机构提供健康监测、上门护理等增值服务,打造“金融服务+生活照料”一体化生态。
数字金融:“数智嘉兴”的“生态赋能”引擎
在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中,分行融合自身金融资源优势、金融科技优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线上政务和金融服务融合办理,打造百姓身边的“政务大厅”。
“在网点自助终端就能查长三角公积金,还能办贷款,太方便了!”在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企业主王先生的体验正是嘉兴建行数字政务融合的缩影。该行以“数字金融+场景生态”为抓手,推动金融服务与数字嘉兴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目前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建行浙江长三角支行各网点自助服务终端,实现长三角政务事项在家门口跨省办以来,共支持10项长三角通办事项和472项属地事项办理,实现公积金查询、社保缴纳等高频业务“就近办”。
生活场景赋能激活消费潜力。依托“建行生活”APP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用户数突破70万,入驻商户超1.2万家。2023年以来承接17次市政府消费券发放,金额达2335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超3800万元;上线“智慧食堂”“找房频道”“车生活”等特色板块,覆盖52家园区、41个楼盘,服务市民日常生活全场景。
乡村数字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分行利用“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裕农通”服务点围绕 “四务”服务,把金融的窗口、理念和方法搬到村口,为农户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协同共融:高质量发展的“嘉兴答卷”
“五篇大文章”在嘉兴建行的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协同效应:数字金融为科技金融的“全周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领域深度融合,养老金融借助数字渠道延伸服务触角,形成“1+1>2”的发展格局。在西塘镇,绿色贷款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同时带动农户增收,正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的典型案例;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普惠+科技”组合产品获得融资,实现创新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重目标。
站在新起点,嘉兴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弘扬红船精神,以科创金融改革为契机,深化“五篇大文章”实践。
红船旁的金融实践仍在续写。嘉兴建行正以更专业的服务、更创新的产品、更务实的行动,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每一寸土壤,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嘉兴答卷”。(王晓)
来源:
作者: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