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琳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积极履行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的责任担当,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渠道,创新信贷产品、加大资金支持,真金白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止目前,该行累计发放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成员贷款6.4亿元,重点支持了17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8000余户农民增收2.3亿元。赋能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77家,培育各类示范社8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31家、市级示范社13家、县级示范社37家)。主要做法是:
创新举措 完善机制 该行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相关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方针和发展规划》《关于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及操作流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管理制度(试行)》等,加强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传导,明确专业合作社的重点支持方向和关键领域。从制度设计、流程优化、考核激励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1.组建专业团队,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成立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设立授信调查和授信审批部门,合理划分服务范围,实行调、审、贷分离,简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建立专业营销团队。组建16支外拓营销团队,公开选拔优秀客户经理,充实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队伍,同时将人员配置、绩效薪酬向基层客户经理倾斜,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摸排走访,梳理筛选重点支持项目清单,了解融资需求,建立对接机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精准投放。
延伸服务触角。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实行网格化管理,向最边缘的村、组、户延伸金融服务半径,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作为“网格员”“联络员”“服务员”金融“三大员”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2.深入调研精准对接,量身定制扶持方案。 深入走访调研,建立扶持档案。全县15个网点100余名高管、中层负责人、客户经理作为“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主体,借助“整村授信”“行业批量授信”“千企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对全县10个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下链经营户和700多家专业合作社、公司、企业等开展大调研、大摸底、大投放。各调查工作小组借助“手机端App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科技平台,进村入户、见人见实,逐户现场调查、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基本信息和信贷需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档案”,对农民 专业合作社客户的基本情况、种植面积、品种、预计收入、金融需求等精准“画像”,及时匹配客户需求。
开展评级授信,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给。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下链客户的信誉程度、经营能力、资金需求等实施差异化服务。对产业链客户主体进行评级授信,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办法,评级高的可授信300万元,评级低的授信在10万元以内,真正做到“走访一户、对接一户、授信一户”,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链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延伸服务。
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网点广、人员多的优势,深入乡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与客户联接联动;加强与绛县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农机中心、畜牧中心等部门对接合作,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各种形式的政银社对接活动,搭建金融需求主体对接沟通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资金需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取得实效。
创新产品 行业授信 创新研发信贷产品。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下游、产业链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研发力度,设计合适的产品担保方式、期限和利率定价策略,丰富产品组合,持续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对有林业产权的合作社,推出“林易贷”;对种植山楂、樱桃、连翘、皂荚等经济林的合作社,研发“红金贷”“大棚贷”“果业贷”等产品;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社,推出“药财贷”;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出“贡享贷”“亲情贷”等等,为客户提供有温度、有速度、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创新开展“行业批量授信”。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链增值发展,绛县农商银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绛县林业局、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组织协调,牵线搭桥,先后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举办“山楂产业”“樱桃大棚”“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等行业批量授信会16场,邀请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机等客户参加,客户范围涵盖种植、购销、加工、培育、新品种引进推广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个环节。先后沟通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下游客户8300多户,为有信贷需求的客户授信6.4亿元,有效拓宽了绛县农商银行获客渠道。
创新服务 精准服务 优化办贷流程,为服务提效率。建立“结对子、免排队、优先办、限时结”工作机制,为每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配备专属客户经理,“一站式”对接,一次性告知,全流程开通“绿色专属通道”,同步为其提供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全方位便利金融服务。落实“限时办结”要求,压缩贷款审批周期,提升服务响应速度。持续深化“行业批量授信”,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客户门口。
构建合作生态,破解“担保难”痛点。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不足”的共性问题,持续加强银担合作深度,与运城财联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推出“总对总”担保和风险分担业务,降低担保门槛、分散信贷风险。
精准匹配产业周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针对樱桃、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建立“农产品上市情况表”,详细分析各产业投资期、生产期、收益期,推行“挂图作战”;定期向客户经理下发专项营销提示,引导信贷资金在“樱桃建棚期”“中药材购销旺季”“林果保鲜期”等关键节点精准注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优化基层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可及性。优化完善客户经理服务工作机制,构建多层级服务体系。联合绛县农业农村局及村“两委”,在行政村设立“金融服务驿站”,明确包村客户经理 “定人、定点、定时”驻村办公,为专业合作社客户提供“贷款申请+服务咨询+金融知识普及”一站式服务。拓展社区金融服务,为每个村、社区匹配专属金融联络员,提供上门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现“数据赋能”。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将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名单分解到人,开展精准对接营销,及时搜集客户差异化需求,针对性研发新的贷款产品,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及时整理下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名单台账8000余户,指导客户经理“按图搜索”,精准发掘客户动向,逐户摸排客户金融需求,因户施策开展客户营销,进一步提升精准营销工作质效。
久久为功 取得实效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己的联合与合作,将本产业的生产、服务、营销和分配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联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规模效益,而且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对接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如卫庄镇韩庄草莓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种植户“挑担背筐找客户”的被动局面,帮助50多家种植户销售草莓20000余公斤,带动周边80余户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
二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资金、技术、生产、营销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新格局,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把生产要素有效组织起来。合作社把成员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根据经营管理能力进行有序整合和有效配置;把生产服务有效组织起来,由合作社进行统一采购、供应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农用物资,降低生产成本;把产品销售网络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实行规模开拓市场,规模销售产品,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是促进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种植能手、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他们说什么农民听,他们种什么农民跟。专业合作社借助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采取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等方式,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成员农户,形成了遍布乡村科技普及队伍、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供销的有机联结,实施一体化经营,为农产品的降本增效打下了基础。同时,使广大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由传统的单一分散经营发展为集中化、规模化,实现了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从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促进了农商银行自身效益的提高。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扶持,农商银行在广大农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社会形象和知名度显著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直接促进了农商银行业务经营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农商银行各项经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密切了农商银行同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商银行支农工作的深入发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同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问题,为农民出谋划策,和农民一起研究发展,帮助农民用好用活资金,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广大农民也切身认识到,只有农商银行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作者为山西绛县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