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农村金融

兴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域金融基层金融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19

  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既是农村经济的 “主战场”,也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 “最后一公里”。相较于宏观层面的农村金融体系,县域金融更贴近农业生产场景、农户需求与乡镇企业实际,其服务效能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质量。近年来,县域金融在模式创新、服务下沉与风险管控上持续突破,同时也面临资源配置失衡、供需匹配不足等现实挑战,探寻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县域金融依托 “本地化、场景化、轻量化” 优势,形成了多元适配的服务模式,有效填补了大型金融机构在基层的服务空白。

  县域农商行、农信社等本土金融机构以乡镇为单元,构建 “金融网格员 + 村两委” 联动机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自然村。例如,浙江某县域农商行组建 200 余支 “流动金融服务队”,网格员每周入驻村委会,联合村干部开展农户信息采集、信用评级与需求对接,同步提供小额信贷、医保代缴、养老金支取等 “一揽子服务”。这种模式通过嵌入基层治理场景,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获客与风控成本,又解决了农户 “跑远路办业务” 的难题,截至 2024 年末,该银行县域农户授信覆盖率达 82%,小额农贷不良率控制在 1.5% 以内。

  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金融渗透。山东寿光聚焦蔬菜产业,当地城商行与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开发 “种植贷 — 仓储贷 — 销售贷” 系列产品:农户凭土地经营权或大棚抵押申请种植贷,合作社通过仓储单据质押获取流转资金,经销商依托销售订单获得短期融资。同时,银行接入农产品交易平台数据,实时追踪产量、价格与物流信息,动态调整授信额度。2024 年,该模式累计为当地蔬菜产业投放贷款超 30 亿元,带动小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比例提升至 65%。

  面对县域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金融机构以数字化工具破解服务瓶颈。四川某县域农信社推出 “乡村振兴数字金融平台”,整合农业农村局的土地确权数据、税务局的经营纳税数据、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数据,构建农户与小微企业信用画像。农户通过手机 APP 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审批与放款,单笔 10 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实现 “分钟级” 到账。此外,平台嵌入农业保险模块,农户可在线投保小麦、玉米等作物险,出险后通过卫星遥感定损,理赔周期从过去的 15 天缩短至 3 天。

  县域金融是激活农村 “沉睡资产” 的关键抓手: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将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化为融资工具,2024 年全国县域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 5000 亿元;同时,其精准滴灌的特性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数据显示,县域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支持覆盖率较 2020 年提升 40 个百分点,直接带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增长 28%。

  尽管成效显著,县域金融仍面临多重制约。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突出:县域金融机构吸储后,部分资金通过上存总行等方式外流,2024 年县域银行业存贷比平均仅为 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5 个百分点,导致农业农村领域资金供给不足。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影响大,而县域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风险评估团队,信用体系覆盖不全,2024 年部分粮食主产区县域农贷不良率较城商行高 2-3 个百分点。产品适配性不足:多数金融产品仍沿用城市信贷逻辑,未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周期长、现金流不稳定的特点,例如传统流贷期限多为 1 年,与林果业 3-5 年的生产周期不匹配。

  县域金融是乡村振兴的 “毛细血管”,其活力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动能。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渗透与政策支持的加码,县域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唯有坚持以县域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引导资金回流、以技术赋能强化风险防控、以场景融合优化产品供给,才能让县域金融真正扎根乡村、服务民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稳定的金融力量。

来源:兴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夏青苗
理财师推荐